深切緬懷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本刊編委會主任袁隆平
雜交水稻之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本刊編委會主任袁隆平,于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,享年91歲。
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,被譽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。直到今年年初,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。
自2007年本刊創刊以來,袁隆平就是本刊編委會主任之一,14年來,風雨兼程陪伴本刊成長,給本刊以諸多支持和指導。今天,他走了,本刊深切緬懷,沉痛悼念!
2012年,袁隆平告訴本刊記者:如果沒有捕捉到“鶴立雞群”的稻株就是“天然雜交稻”的靈感,眼前高高矮矮的稻子就被認為是廢品;如果沒有在田間地頭腳踏實地苦干,書本和電腦里也種不出雜交稻;如果沒有構想“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系盡量拉大,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”的設計技術路線,就不會發現雄性不育野生稻,抓住機遇的垂青。
當時,袁隆平還將下一步奮斗目標設定為畝產1000公斤。他說:“也許十年左右的時間,等我變成‘90’后時,中國超級稻就可以實現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了?!比缃?,目標實現了,他卻走了!
2012年,袁隆平親手為本刊題詞。
2016年,袁隆平告訴本刊記者:“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海水稻畝產300公斤,如果海水稻種植面積達1億畝,將實現300億公斤的產量,這比湖南省水稻年產量還要高。海水稻前途光明?!?/span>
“原來有人對雜交水稻有片面看法,認為高產不優質,也確實以前有些‘雜交水稻’品質一般。但要看到,上個世紀,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,必須把產量放在優先地位。雜交水稻同時實現高產和優質,難度很大,但產量和質量不是對抗性的矛盾?!?/span>
“我們已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大米‘超優千號’,品質可以與市場上一種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?!?nbsp;
以下為本刊創刊號《本色袁隆平》文章節選:
袁隆平有名氣,是因為他的雜交水稻。但生活中的袁隆平卻沒有一點“學究”氣,他精力充沛,充滿自信,不服老,甚至很“陽光”,對生活有著簡單,卻又深得要義的看法。
他愛好廣泛,是個“雜家”。他會拉小提琴,喜歡古典的小提琴曲,這種愛好始自大學時代。音樂能把他帶到一種很舒適、很美好的境界,并啟發他的靈感。2001年初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“科學在中國”文藝晚會上,袁隆平演奏了一首李四光先生創作的小提琴曲《行路難》,給許多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。他演奏的專注不亞于手拿一穗稻谷,把科研的艱辛、科學精神的內涵用藝術的語言傾訴出來,感染了在場的很多人。專注是袁隆平的一大特點,他專注地去做每一件事,無論它是大還是小,都用心去做。
現在很多人在追求事業的時候,忽略了感情的培養、人格的完善,自私、冷漠,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。而袁隆平認為,無論多么優秀的人,如果太自私,對社會、對人沒感情,那他的存在就沒有意義。應該為社會做一些事情,獻一份愛心,這樣人才會有欣慰感。人要正直、要樂觀,對國家、對人類都要有感情才行,如果情感、人格不健全,對周圍人的影響就像是毒素。
袁隆平與農民朋友親切交流。
袁隆平雖已年逾古稀,但卻身體健康、精力充沛,這與他喜歡運動是分不開的。他喜歡游泳、打排球,特別以游泳為強項。他不僅學生時代是佼佼者,最近幾年還都是省農科院游泳比賽的第一名。許多年輕人不服氣,一直想贏他,可袁老師底子好,又一直堅持鍛煉,故很難贏他。他70多歲年紀,身上毫無贅肉,身材健美而勻稱。此外,研究所每天下午5點都要打排球,袁老師老當益壯,擔任主攻手,出手不凡,競敢躍起扣球,而無氣喘之狀。
居里夫人說,“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”,袁隆平的故事也說明了這一點。作為一個農業科學家,他不但擔負著繁雜的腦力勞動,而且還經常在各地視察奔波,此外由于長年跟水稻打交道,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難以勝任的。
他認為,要成才,第一要素,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身體要好。身體不健康,心有余而力不足,無論搞什么研究都支撐不下來。袁老師至今工作在第一線,只要田里有稻子,他每天都要下田。經常跟大自然接觸,呼吸新鮮空氣,自然減少生??;此外,一個人積極地從事有益于社會的工作,多貢獻少索取,也會開闊胸襟,使人身心健康。
閑暇時,袁老師也喜歡和助手們一起打麻將、下象棋,袁老師自有一番高論:這是一種鍛煉心性的手段。
袁隆平崇尚簡單生活,其實也只有以簡才能馭繁。他的作息保持規律,以素食為主,常食粗糧,飲食定量,珍惜糧食,同時堅持鍛煉。這樣長期下來,生活就會變得很簡單,心情也會明朗。
袁隆平是雜交水稻專家,卻把“雜交”的理念推廣到更寬泛的領域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。他認為,全面發展不是門門功課都得滿分,全才并不見得以后會成才,往往會變成書呆子。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,要有一些專才,有一些愛好。有專才,就有了方向;有愛好,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世界豐富多彩,還可以自己“雜交”起來,融會貫通,互相啟發?!半s交”現象不僅在自然界存在,在人類社會、思維領域也都廣泛存在。人就像一粒種子,健康的種子,身體、精神、情感都要健康。
2006年4月,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傳出:年近八旬的袁隆平院士被評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。這成為袁隆平事業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。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,是世界頂級科學院,每年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某個科學領域最杰出的代表、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該院外籍院士。面對舉世矚目的成就和榮譽,袁隆平院士并沒有偃旗息鼓,他說,他有生之年還有兩個心愿未完成,一個是到2010年前培育成功第三代超級雜交稻,畝產達到900公斤;另一個是把雜交水稻的先進成果推廣到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乃至更廣,讓雜交稻服務于全人類。我們期待著他的心愿能夠早日實現。
袁隆平就是這樣一個人,他是一個科學家,但他首先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,一個對祖國,對人類有感情的人,他還是一個熱愛大自然,熱愛運動的人,一個充滿陽光的人,他也是一個善于“雜交”的人,一個給人們帶來快樂的人……
他是一粒健康的種子。
責編:代建安
手機體驗
微信公眾號
微信小程序
手機版
-
微分享